9月2日中金所發(fā)布公告,宣布再出四項措施抑制股指期貨過度投機,其中包括單個產品、單日開倉交易量超過10手的構成“日內開倉交易量較大”的異常交易行為;非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標準提高至40%,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標準提高至20%;日內平今手續(xù)費提高至按平倉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二十三;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
這種震撼到底到了怎樣的程度?
盡管中金所此前已三番兩次出招,但勝利日小長假前夕放出這則消息,還是讓整個市場為之震驚。市場人士紛紛表示“股指期貨已經沒有交易價值”、“股指期貨功能基本消失”,諸多文章以“紀念股指期貨”為話題進行回顧。專業(yè)人士普遍認為,正是近期專家、學者、股民對期指持續(xù)不斷的輿論轟炸,逼出了監(jiān)管層的“自殘”行為。那么這幾項措施到底有多嚴重,讓人震撼到什么程度呢?基金君這里先略作分析:
首先,“10手”限制,每天你不管開多單還是空單,開滿10手之后就算違規(guī)。中金所8月25日第一次出手的時候,這個數字是“600手”;8月28日第二次出手的時候,這個數字是“100手”,由此可見力度大到難以想象。一個股民每天買上10手股票也是常事,何況期貨市場。此招讓程序化、高頻交易基本告別股指期貨。對于規(guī)模稍大的機構來說,除了做套保不受限,10手限制使其在期指上的交易也基本上失去意義了。
其次,40%保證金,在世界期貨歷史上都極為罕見。按照滬深300股指期貨2965點的收盤價和40%保證金計算,一手保證金在36萬左右,此前正常時期保證金是10%。原來可以做4手的錢,現在只能做1手,資金成本上升了4倍。那些剛湊夠50萬開戶門檻的投資者,現在入場只夠做上1手。另外,套期保值保證金提至20%,機構套保成本也大為提高。
第三,當日平今倉萬分之二十三的手續(xù)費。“當日平今”即為俗稱的“T+0”,粗略估算,“T+0”一次手續(xù)費為2000多塊!即便是只做一手的投資者,對于如此恐怖的手續(xù)費恐怕也已望而卻步。而8月26日之前的手續(xù)費是萬分之0.23,8月26日之后的手續(xù)費是萬分之1.15,萬分之二十三的力度大家可以體會吧。滬深300股指期貨一個點是300塊,投資者必須做對8個指數點,“T+0”才有賺錢的意義,如此一來,日內交易急劇下降幾乎不可避免。
第四,如果有人想通過多開幾個賬戶規(guī)避,那么“加強股指期貨市場長期未交易賬戶管理”也將堵上這個漏洞。
綜上所述,想必讀者都已看出,哪怕您僅是個剛夠格的投資者,都已經覺得期指“沒法做”了。下周一開市后的期指,應該再也不用為“抑制投機”而擔憂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年做到全球第一的中國股指期貨,其實已經“廢了”。接下去最大的可能,是期指逐漸成為只有零星成交的小品種。
從理性上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交易所,都做不出如此堪稱不可思議的“自殘”舉動。那么,究竟是怎樣的壓力迫使這個世界第一品種走到如此境地呢?
針對期指的慘烈“輿論戰(zhàn)”
6月15日以來的大跌成為了期指命運的轉折點。2010年4月16日期指上市后,滬深300股指期貨經過5年的發(fā)展,基本做到了日成交量100-200萬手,日持倉量20萬手左右的大品種,用來衡量期指成熟度的成交持倉比也在5比1左右,已經逐漸向成熟市場靠攏。然而股災的發(fā)生,引來了鋪天蓋地對于期指的指責,其中以劉姝威、葉檀、易憲容等非業(yè)內專家的聲音最為響亮。當然,也不乏巴曙松等學者的反擊,這其中尤以巴曙松的《股指期貨,該責難還是該大力發(fā)展 》為代表,論證了“股指期貨市場始終自身多空平衡,沒有給股市施加壓力,反而承接了股市拋壓。據統(tǒng)計,2015年6月15日至7月31日,股指期貨日均吸收的凈賣壓約為25.8萬手,合約面值近3,600億元,這相當于減輕了現貨市場3,600億元的拋壓。”但這一研究公布后,依然遭致了網友們的猛攻。
也就是從6月底開始,由于融券通道關閉、個股大量停牌,期指相對于現貨的“貼水”大幅增加,市場指責期指帶動下跌的聲浪逐漸增大。于是,期指“限制開空”等消息不斷傳出,外界也將此視為監(jiān)管層應對輿論壓力的動作。然后正是這些非常規(guī)的措施,引發(fā)了一些參與期指的長線、穩(wěn)定資金流出,持倉量大幅減少,導致了期指成交持倉比的惡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又為外界指責期指“過度投機”提供了佐證。而管控措施的進一步出臺,又導致期指流動性的進一步消失,導致期指貼水進一步加大,貼水擴大又進一步加劇了非專業(yè)的人士的怒火,將之又視為期指“帶動下跌”的證據。由此,期指市場陷入了百口莫辯的惡性循環(huán),直至最后用異常慘烈的方式“自廢武功”以求自保。
不論這場巨大的論戰(zhàn)中誰對誰錯,這一情景都將載入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的史冊。同樣的事件,曾經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中都發(fā)生過,并且都成為了后世研究的經典。
先看當年的第二大經濟體日本。1990年日本股市崩盤后,輿論紛紛譴責股指期貨是下跌元兇,甚至有些學者專門出書論證股指期貨導致股市下跌。在此壓力下,日本對股指期貨實行了提高保證金、征稅、增手續(xù)費等系列手段,“廢掉”了股指期貨。不過隨著日本股市步入長達20多年的熊市,后來的人們也逐漸看到了是泡沫破滅造成了股災,對于期指的爭議在1995年以后就逐漸褪去,但日本期指的市場已經被新加坡占據了較大份額。
而美國則是在1987年爆發(fā)的“八七股災”之后,迸發(fā)出了對于股指期貨的強烈質疑,以至于美國財政部長布雷迪出了《布雷迪報告》進行譴責,美國調查機構以臥底形式進入期貨公司調查。隨著調查深入,以及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國會作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頓米勒的獨立調查完成,美國股指期貨并未像日本那樣遭受抑制,反而加快了發(fā)展步伐。
從歷史經驗看,各國股指期貨發(fā)展,都經歷了較大的磨難。中國期指市場能否躲過此劫,是像日本期指一蹶不振,還是像美國期指涅?重生,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沒了股指期貨,我們將失去什么
股指期貨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的簡稱,是指以股票價格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比如滬深300股指期貨,就是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進行指數交易的期貨品種。投資者根據自己對股市的走向預期,報出不同的價格指數進行交易,如果認為指數會漲,便買進股指期貨,反之則賣出。股指期貨的最大作用,是投資者可以拿來做套期保值。
如果一個投資者看好格力電器(000651,股吧),想要長期持有獲取分紅收益,同時又不想在大盤下跌中被迫止損拋售,他就可以做相應的股指期貨空單,相當于給持股買了一份“保險”,這就是套期保值。對他來說,大盤下跌風險就被轉移到了期指多頭身上。很明顯,運用期指套期保值的人,其實本質也是多頭,而且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賣掉股票。如果是一家機構運用期指做套期保值,那么也會有利于其長期持股,減少其在股災中的拋壓。這也是前述巴曙松研究的理論基礎。
那么,在期指實質上“自殘”以后,會出現哪些可能的后果呢?
首先,失去了套期保值這把“保護傘”的機構投資者,其行為將徹底回歸散戶化,財富管理能力將大幅下降。在股市中與散戶完全一樣追漲殺跌,接下去的市場波動可能會進一步加大。而剛剛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對沖基金行業(yè),也將因為失去工具而大幅萎縮。不少基金專戶、券商資管、理財產品的策略可能將不得不終止。從此絕對收益是路人。
滬上一家私募基金在6月中上旬對市場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大幅度降低倉位,只留下了極為看好的部分優(yōu)質個股并進行了期指套保。由于準確的操作,該基金逃過了6月最初的暴跌。但是隨后由于股指期貨一再“限空”,該機構不得不在暴跌中大量拋售股票,引發(fā)了基金凈值的大幅回撤也在事實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拋壓。而就整個市場而言,面臨這樣局面的私募又何止一家。
因此有業(yè)內人士感嘆,失去了股指期貨,整個財富管理行業(yè)都將倒退十年,回到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
其次,一個失去了“做空機制”的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從成熟市場來看,有做空機制,市場的意見能夠得以更好的博弈,價格也會更快更高效地趨于真實。這種真實有時可能也是以泡沫提前一步被刺破為代價,對于情緒高漲的大眾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但是在滅掉期指這個“不配合者”之后,市場會不會迎來更為波瀾壯闊的大漲和大跌,會不會恢復到從前從998點暴漲到6124點再暴跌回1664點的那種巨幅波動的市場環(huán)境?
而第三點,也是非,F實的一點是,期指是沒有國界的。中國股指期貨消滅了,新加坡、美國的涉中國期指可能會迅速發(fā)展壯大。對應國內市場的新加坡A50股指期貨,已成為國內股指期貨的首要替代標的。近期伴隨著國內股指期貨的“不斷自殘”,新加坡的股指期貨倒是不斷加強宣傳,吸引內資出海交易。該做期指的繼續(xù)做期指,只不過監(jiān)管會變得更難了。只是,普通基民可能很難再有渠道分享這一“跨國”避險工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