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消息,發(fā)改委將于10日零時上調成品油價格,上調幅度為汽油390元/噸,柴油370元/噸,折合升價93#汽油0.3元/升,0#柴油0.31元/升。這是今年第六次調油價,而去年全年一共才調整了三次油價,分析認為調油價頻率加快或是在為推出新機制進行鋪墊。
7月中旬開始,國際油價不再跳水,國內油價“四連跌”之夢也宣告破滅,6元時代曇花一現(xiàn),全國大部地區(qū)油價重回7元。上調之后,汽油除新疆外全部上7元線,柴油除呼和浩特、新疆、甘肅、黑龍江和吉林外,全部上7元線。
此次發(fā)改委在滿足機制條件之后迅速上調油價,卓創(chuàng)資訊分析師陳晴認為,7月CPI同比上漲1.8%,表明目前國內通脹壓力不大,成品油價格上調無壓力,再加上成品油市場連續(xù)“三連跌”,主營利潤受損嚴重,柴油需求旺季即將到來,后期市場需要靠兩大主營保供,因此需要及時上調成品油價格保障主營的煉油利潤。
縱覽發(fā)改委調油價的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今年調油價的次數(shù)比往年顯得頻繁。2011年油價只有三次調整,2010年為四次,今年只到8月份,已經對油價做了六次調整,其中三次上調、三次下調,除了第二次上調價格時候因兩會推遲了一周,其他五次時間都是調價條件滿足之后就及時對價格進行了調整。
陳晴認為,成品油調價從滯后調價過渡到實時定價,可以使國際油價的走勢更好的傳導到成品油市場,讓成品油市場走向市場化,另一方面也是為接下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完善改革的推出做好鋪墊。
研究稱油價機制滯后致我國原油進口每年損失14億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能源報告(2012)》指出我國原油進口習慣于“買漲不買跌”,與美國相比,我國的原油進口策略使得每一位中國人每年為原油進口多支付了至少1元人民幣,平均每年多支付2.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9億元。
而造成這種浪費的原因就在于我國原油市場化不夠充分,成品油定價機制嚴重滯后。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和原油價格不同步,當原油價格上漲時,進口商知道未來國內會上調成品油價格,增加進口量可以確保盈利,刺激貿易商在高位購進;當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時,進口商考慮到未來國內成品油價格會下調,因此往往會減少進口量。
國內眾多能源專家也多次批評現(xiàn)行的定價機制使得投機盛行,市場扭曲,配置資源的效率大大降低,不僅造成進口浪費,還使得國內市場紊亂。如此次調價前多個省份出現(xiàn)成品油供應緊縮,就是因為上調后加油站的銷售利潤將放大,因此成品油批發(f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收緊。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人們對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非常關注,每次成品油調價都會提出來。政府需要抓住大家對調價的期待,目前國際經濟不好,油價比較溫和的時機,堅決推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
|